当前位置: 首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项目执行情况
项目执行情况

1.硬件建设方面

2010年,实验室新购买计算机113台,新建YF3504实验室,更新北校区28台旧计算机,目前实验室(南北校区)正在使用的计算机数已达500台。

2.教学支撑方面

实验室除了支持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外,还支持了国土信息工程系、中文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法政系、数学系等系科开设的数据结构、动态网页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15门专业课程。承担的年教学时数近30万学时。

3.管理改革方面

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先后开发了“开放式机房管理系统”以及“基于Web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前者已经运行6年,后者于20096月投入试运行。通过应用管理系统,强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化、集成化管理,使得实验室由过去的封闭式转向了现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工作效率。

未来,我们还将在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以及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进一步开展实验技术研究工作。

4.实验教学改革方面

根据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精神,依照学校的实践教学总体改革思路,基础实验室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三个模块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实验类型分为两个层次:基本验证型、综合设计型。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基础实验室将学科专业分为三大类;将培养层次分为三个层次,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次,分学科,分类型”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1) 根据学科差别,合理分类教学

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应与之相适应,基础实验室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按学科专业将其分为三类:即理工类、人文类、艺术/体育类。根据分类分层次思想编写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开发了相应的网络多媒体课件,真正实现了一个多类别多层次的培养模式。

(2) 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次培养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基础实验室规划了分层次的培养方案。

① 基本型培养方案。此方案面向一般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② 提高型培养方案。此方案面向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学生,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方式为主,考核方式以完成项目的情况,实验报告的方式。

③ 创新型培养方案。此方案面向优秀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5%左右。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驱动,考核采用现场测评和答辩验收的方式。

5.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 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设置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环节。通过直观的演示及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学习平台。所有的实验项目都上网,要求学生在实际实验之前,先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实验或者做实验准备。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Web获取答案,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加大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

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对验证性实验,按照实验原理要求,采用经典的方法和手段,便于学生学习实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者的原创思想。对于设计性、设计性实验,则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向学生提供实验室所拥有的最新、最先进的设备,让学生掌握和设计先进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水平达到的我们实验室尽可能达到的先进水平。

(4) 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方法

要求所有的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及实施。

(5) 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及主动学习精神,有些实验项目设计为小组协作式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6.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涌现了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学成果奖与省精品课程获得者以及校级教坛新秀等一批优秀教师,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为主体的专业兼职教授,优化了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

2010年,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人,讲师20余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硕士以上学位达90%,基本达到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教学、科研及应用开发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选拔培养现有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建立学术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青年教师出成果,提高他们的职称水平,从而改善整体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截至2010年,共有6位教师分别在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促进教师队伍的学术交流和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和领域开展学习交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以及著名IT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师资培养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来校与青年教师座谈。2010年度,先后聘请王煦法教授、殷贯西教授来我校讲学;安排多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外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短期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7.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方面

(1) 根据计算机的不同方向开展了课外兴趣小组,吸引骨干教师加入,逐渐形成一种开放、流动、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形成第二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研究创新能力,拓展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2) 建立大学生创新与实践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立项研究,为学生创建一个参与实践、参与科研的条件。另外,基础实验室提供场地、设备及优秀的指导教师,支持学生参加各级网页设计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程序设计比赛等活动,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充分开拓学生的潜力个性,为优秀学生的培养创造条件。

(3) 鼓励高素质、有经验的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科研一线教师的作用,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程序的能力。

(4) 组织实验教师参与校园网工程建设,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将其带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5) 选派实验教学一线教师到软件开发公司参与项目的研发,为企事业单位创建效益的同时锻炼了教师的开发实际项目的经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了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