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根据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趋向、人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适应企业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此本年度采取了以下措施:
(1)每年利用毕业生实习或专业实习的机会,获取实习单位或用人部门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以及对专业课程计划的意见,为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提供参考。
(2)考察学习国内外网络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的计算机网络专家探讨课程建设和实践体系的具体方案。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IT领域中新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强与国际著名IT企业合作,将国际权威认证课程体系引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充分反映IT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继续选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型的新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1)课程建设
继续完善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省级精品课程。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为契机,2010年度申报成功了“计算机文化”、“局域网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四门校级优质课程。
(2)教材建设与课程内容建设
目前,我系教师已经出版了18门相关课程的教材,其中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已经被评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出版了《计算机网络》、《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训与考试指导》、《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等教材。从2010年度开始,正在开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安徽省教育厅组编教材)、计算机网络(省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指导书等教材编写和再版完善。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科、红帽、IBM等国际著名IT企业的认证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积极开设各种反映IT新技术、新思想的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目前,获得CCNA认证学生数达到100多人。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实验,也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驱动、基于Web的小组协作学习、在线讨论、课外研究等。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利用社会网络等新兴Web2.0技术形式进行教学等。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描述,2010年,《具有创新能力的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校级重点教研项目立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模式探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三个项目荣获校级教研项目立项。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本实验区中已经涌现了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学成果奖与省精品课程获得者以及校级教坛新秀等一批优秀教师,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为主体的专业兼职教授,但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
到2010年,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人,讲师20余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硕士以上学位达90%,基本达到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教学、科研及应用开发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选拔培养现有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建立学术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青年教师出成果,提高他们的职称水平,从而改善整体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截至2010年,共有7位教师分别在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促进教师队伍的学术交流和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和领域开展学习交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以及著名IT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师资培养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来校与青年教师座谈。2010年度,先后聘请王煦法教授、殷贯西博士来我校讲学;安排多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外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短期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