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作者:学院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04-21浏览次数:14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微机室,2005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1年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年底,根据学校机构调整优化,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基础上成立了新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学院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获评“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24人,硕士生导师16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安徽省三类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线上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线上教学新秀1人,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青年女科学家奖特等奖1人;拥有安徽省“国产军民卫星星群数据综合处理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省级教学团队,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滁州市“双创之星”产业创新团队,滁州学院“未来网络技术创新研究团队”等教科研团队。另外,学院还聘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兼职教师22人。

学院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网络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省级“六卓越一拔尖”项目,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为省级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有网络安全、智慧空天信息省级产业学院,省级网络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建设课程18门;获省级教学成果16项。

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电子信息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安徽省国产遥感卫星应用院士工作站,获批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试点单位,与人工智能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共建安徽省智能感知与健康养老工程研究中心、无人应急装备与灾害过程数字化重建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

近五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0多项,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空间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数据要素×”大赛安徽分赛空天信息赛道金奖。同时围绕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空间信息智能应用、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0篇,累计到账经费6403.9万。研发了国内首个以高分卫星应用为主体的市级林长制服务平台,助力滁州市成为国务院表彰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研发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成功应用于光电制造业企业,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支撑,创造的经济效益超2亿元。

学院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46人,本科生1500余人。近五年,学院12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大学生创新之星、安徽省创新创业好青年、安徽省青年好网民等省级及以上荣誉奖励;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7项,省级奖项434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项。培养的学生有在华为、腾讯等知名IT企业从事高级研发和管理,更培养了大批在教育、银行、工商、税务、交通、邮电、卫生等领域的技术骨干。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教授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通讯员:汤化宇;初审:马丽生;终审人:吴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