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
男 汉族 2003年6月生 群众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021级空间21班
主要荣誉和事迹:
2022年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
2025年考取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
人生格言:到达胜利之前,无法回头。
跨越学科边界,逐梦绿色未来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尚
2021 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入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一员。谁也未曾想到,这段始于计算机领域的求学之旅,最终会引领我跨越学科边界,叩开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大门,而这背后,是我不断探索、突破自我的成长故事。
、一、初入校园:在计算机领域扎根成长
初入滁州学院,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这一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我既兴奋又迷茫。但很快,我便调整状态,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在编程语言课程上,从基础的C 语言语法到复杂的 Java 面向对象编程,我每天课后都会花大量时间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记得学习 C 语言指针时,概念晦涩难懂,我反复研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在实验室通过编写链表、栈等数据结构程序,终于攻克难关。凭借这份努力,我的专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
除了课堂学习,我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2022 年,我加入学院创新实验室,参与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项目。作为团队中负责数据处理的成员,我运用 Python 编写脚本,对海量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信息提取。项目初期,数据格式不兼容、算法运行错误等问题频发,我查阅大量文献,向师兄师姐请教,最终成功完成任务。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我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后,我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在竞赛中与队友并肩作战,不断磨砺问题解决能力。
二、兴趣萌芽:与环境工程的奇妙邂逅
尽管在计算机领域收获颇丰,但 2023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规划方向。在关注社会热点时,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深深触动了我。我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自己也渴望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同时,我发现自己所学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能实时监测污染物扩散,地理信息系统可辅助环境决策,这种学科交叉的可能性,让我对环境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工程,我开始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图书馆里,我阅读了《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书籍;网络平台上,我观看名校公开课,关注环境领域专家的学术讲座。2023 年暑期,我还参加了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组织旧物改造创意比赛。活动中,我真切感受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空间,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环境工程领域的决心。
三、跨考征程:破茧成蝶的拼搏之路
2024 年初,我正式踏上跨考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征程。跨专业考研,意味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陌生的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备考初期,面对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等全新课程,我一头雾水。但我迅速制定学习计划,白天学习数学和英语,晚上专攻专业课。为了理解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工程原理,我整理了厚厚的笔记,制作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备考期间,我还积极寻求专业指导。通过网络联系到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长学姐,向他们请教复习方法和备考经验;参加线上专业课程培训,弥补知识短板。遇到难题时,我主动联系滁州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老师,他们耐心的讲解,让我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考研冲刺阶段,压力如影随形。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疲惫和自我怀疑时常袭来,但想到自己的环保理想,我便咬牙坚持。最终,在 2025 年考研中,我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稳定的发挥,成功被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实现了从计算机到环境工程的跨越。
从 2021 年入学滁州学院,到 2025 年成功跨考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这四年的时光,是我不断探索、勇敢追梦的历程。未来,我将在环境工程领域继续深耕,用所学知识为解决环境问题贡献力量,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通讯员:赵亚飞;初审:杨斌;终审人:吴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