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室、班级:
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现组织开展202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选拔赛,遴选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赛事,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开展竞赛活动,组成成员如下:
组长:赵生慧
副组长:王芸、姚光顺
成员:各系室主任、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负责竞赛的组织、宣传活动安排以及组织专家进行作品评审等工作。
二、竞赛安排
1、报名时间:2022年12月30日之前加入QQ群:724025338,填写报名信息。
2、作品提交:2023年3月19日22:00之前(暂定)提交作品申报书。
3、校赛推荐:3月底完成校级赛事推荐。
三、竞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一)竞赛资格
凡在2023年6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我校非成人教育的全日制学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二)申报作品类别
竞赛包括主赛道和专项赛道。主赛道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专项赛道具体见正式通知。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类别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品。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3、科技发明制作: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小,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三)申报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在2023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
2、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调查报告可自选上述6个组别或6个学科中的一个报送。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 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在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内,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3、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4)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5、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学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全国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四、校赛奖项说明
1、本次校级比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有发展潜力的作品给予重点扶持。
2、对在安徽省决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团队,按照学校有关文件给予奖励。获奖项目的指导老师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给予奖励,并对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的项目指导教师授予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2年11月22日
终审人:吴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