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仰对话】忠于信仰,不负韶华

作者:张得良发布时间:2017-11-06浏览次数:4745

信仰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它犹如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不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指引我们朝着期待的前方走去,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青少年承担着民族复兴,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以理想为信仰,以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有的人总把自己辉煌的一面展现给别的人看,而有的人却对自己曾经挫折和坎坷津津乐道,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习近平主席。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说,他们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已确定他们在这个国家的威望。而我们的习近平主席却相反是另外一种人,他对自己曾经做了七年农民而骄傲,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一个人如果无法直视自己的过去,如何展望自己的未来?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记录中,写到:这七年,他和这片黄土地上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习近平主席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以身作则。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5岁,一个我们还在上初中的年纪,却要被下放到基层做知青,而且没有任何怨言,踏踏实实的工作,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而我们新时代的一些青年,长期处于温暖的摇篮中,不愿意吃一点点苦,遇到困难就退缩,和15岁的习近平相比,我们实在是差的太多。因此,我们青少年应该以主席为榜样,不怕吃苦,敢于面对艰难的环境,从而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历练。

1969年初,习近平主席刚来到陕西省延安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看到村民们的穷困生活状况,他对村民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民建沼气池,解决村民们缺柴烧的问题。紧接着,他还动员办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及磨坊等,深受民众喜爱。正是因为坚持“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的理想,习近平主席才会如此受群众的喜爱。这也向我们广大青少年诠释了理想的重要意义,忠于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最后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为一名党员,习近平一直牢记着一名优秀的党员该做什么,怎样去为民众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任命的最根本利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内心中的信仰。而他被下放到农村后也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深的把自己扎根在农村,和村民建立了难以分割的关系,在农村的七年,他了解农民的疾苦,和农民建立血肉联系,为村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能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对信仰还是比较模糊的观念。但是从习近平主席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共青团员,部分人以后还会成为一名党员。因此,我们青少年应该以中国共产党为信仰,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努力,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

一个人是否伟大,取决于他的品德是否值得人们赞扬。而习近平同志就是这么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在乡下做知青的时候,他的道德品质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在他刚刚被下放的时候,其他的知青全都在哭,就他一个人在笑,可以看出他的坚强,勇敢。在和村民干活的时候,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尽管他的手脚磨得全是泡,但是他干的比村民还卖力。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主席的亲民,踏实。在开会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政治常识以及一些有趣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村民们更加容易懂,没有一点架子,可见他十分尊重别人。在空闲时刻,他把时间花在读书身上,用知识充实自己,可以看出主席好学的优秀品质。习近平主席以身作则,让我们懂得:高尚道德品质成就一个人的伟大。

习近平主席把他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人民。在他的前半生中,他以中国共产党为信仰,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理想,在这条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挥洒汗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可见青少年对一个国家意义重大,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以由习近平主席领导的这一批优秀的党员为楷模,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质,坚持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最好的年华里,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终审人:孙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