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滁州学院蒲公英支教团以三周为刻度,在革命展馆、退伍军人家中、科普课堂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最可爱的人”再度相逢。
实践开篇,支教团踏入王步文革命馆与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这份信仰太有力量了。”队员李思雨在参观手记中写道。这场与革命先辈的“相遇”,让00后学子更具象地理解“信仰”二字。
图1 支教团在王步文革命馆参观学习
若说革命馆是历史的课堂,退伍军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优秀士兵奖获得者储晓辉的家则是生动的教材。“2006年我入伍参军,那时条件艰苦,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我们依然要坚守岗位……”储晓辉老师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起自己的军旅生涯。从新兵训练的严苛磨砺,到执行任务时的惊心动魄。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怕,但肩上有责任,就不能退缩!”储老师坚定的回答让大家肃然起敬。这场与退伍军人的“相遇”,让支教团成员在代际对话中具象地触摸到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
图2 退伍军人储老师与小朋友们、支教团成员合影
若说革命馆是历史的课堂,退伍军人储老师的家是生动的教材,那么板舍村留守儿童中心的电脑房与活动室,则成为了支教团与孩子们共同书写的成长诗篇。
信息技术课堂上,志愿者带着孩子们用画图软件绘出"我的家乡风景",用编程搭建"虚拟小镇",用积木式指令让角色“行走对话”。防溺水演练与心理健康课上,志愿者用人体模型演示急救技巧,用动画故事让孩子们感受集体的力量。网络安全课上,孩子们集体识破了志愿者精心准备的模拟诈骗短信;除此之外,志愿者还为孩子们打造了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从传统非遗造纸术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到在中国地图拼图比赛里认知家国轮廓;从手摇发电灯制作中探索能量转换,到彩色扭扭棒花束创作中释放艺术想象。这场与知识、安全、心灵的“三重相遇”,让支教团成员具象地触摸到教育赋能的多元维度。
图3 支教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在留守中心开展活动
图4 支教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在留守中心开展活动
这场实践活动,是青春与使命的深度交融。正如志愿者操玉莹在支教日记中写的:“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更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守护成长的铠甲,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员们带回的不仅是回忆,更是前行的动力。未来,他们将把担当融入更多行动,让青春在服务与传承中持续闪光。
通讯员:李姗姗;初审:杨斌;终审人:吴文杰